绿松石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随着近年来把玩收藏的人越来越多,其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近年来的价格也是一路走高,手中盘几件漂亮的松石玩件成为文玩界的趋势。
但随着绿松石的走俏,作假、以次充好等不法奸商层出不穷,让不少新手望而生畏。今天,小编对松石的类型、品质、产地、及作假方式进行一次大汇总,帮助松石小白们尽快成长为鉴定高手。然后一起去文玩市场,用专业知识让绿松石奸商无处藏身,吓出他们一身冷汗~
绿松石的原矿石等级分类及鉴别
近年来绿松石因其*特美丽的颜色和外形走进大众的视野,作为一种色彩艳丽的宝石,它具有好的装饰效果,由于绿松石品质良莠不齐,下面我们就从绿松石原矿石看看它的等级分类及鉴别。
绿松石原矿从密度硬度上分(由低到高为)
粉笔型(泡松)——石膏型——类陶型——细瓷胎型——瓷釉型
泡松
类似粉笔的品质。
石膏型
用硬币可以轻松挂下粉尘来。
粗陶型
类似于粗陶的横断面,虽然质地比石膏型坚硬,但任然不适合雕刻。
瓷胎型
这是瓷胎中比较好的,明显看出断面已经很“铿锵”了。
瓷釉型
这种级别的松石打磨之后,会呈现出陶瓷般的光泽,划玻璃也**没有问题。
与这些级别对应的松石颜色也是越来越饱和的。注意是“饱和”而不是“深”,比如*好的天蓝色和略次于他的深蓝绿来说,在色谱中“K”值要低,就是黑色要少。根据密度和颜色两者结合来判断松石的应属等级,再辅以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松石是否经过优化就会比较准确了,具体方法如下:
1.
>>>色<<<
正常情况下粉笔型、石膏型和类陶型的松石颜色都比较淡,在没有湿水的情况下都只呈献出浅绿、浅蓝色,感觉粉粉的;而中度以上的绿和蓝只会出现在细瓷胎型中,高绿、高蓝都只会出现在瓷釉型中。
2.
>>>粘<<<
粉笔型、石膏型和类陶型的松石,如果是未沁过胶的,无法划动玻璃,但如果手上有汗时会粘手。就像冬天用舌头舔冰块的那种“粘”一样,只是不凉而已。这是密度较低的松石表面的孔隙吸收手份时造成的感觉;不过密度达到细瓷胎型和瓷釉型的松石是绝对没有这种觉得的。
3.
>>>湿<<<
粉笔型、石膏型和类陶型的松石如果没有经过优化,那么在过水试验中的反应就会非常快且非常明显:也就是说颜色浅浅的绿或蓝只蘸水几秒钟就会出现十分明显的水线,入水部分的颜色会加深很多。
所以,这类松石可能只需要盘玩数月就会出现很明显的色泽变化,但同时也要注意盘玩时手要洗干净,因为脏东西也更容易盘进去;细瓷胎型在水里泡上十几钟也会出现颜色变深的现象,但不那么明显,而瓷釉型的松石就更难了,因此这一点决定了,这两种密度的松石盘玩起来可能在色泽的变化或是包浆效果上都没那么有成就感了。
4.
>>>刻<<<
如果松石质地达到细瓷胎型和瓷釉型,那么可以轻松的划动玻璃,而且留下较明显的刻痕,松石本身也不会受伤。这是怎么分辨抛光得像瓷器一样的松石是否沁过胶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是因为沁过胶而颜色深,光泽好的松石,划玻璃的时候划痕迹还是比较浅的,而且有残留;如果颜色只到很浅的绿很浅的蓝,但却可以划动玻璃,并且有残留的话,几乎可以确定是沁过胶了。
5.
>>>刮<<<
这一点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用小刀去刮松石,如果松石呈现瓷釉光泽的,并且如果是纯天然的,要想刮点东西下来很难,而且刮下来了也是石粉;但如果您手头的松石呈现出瓷釉光泽,但不是纯天然,那么小刀不仅能刮下东西,而且很可能还会打卷。
6.
>>>烧<<<
结合第五种方法,把刮下来的东西烧一下试试,纯天然的当然不会有什么味道了,*多也就是点土腥味,但如果不是纯天然的就会闻到松香味,严重的还有烧塑料的臭味或者鼻味。
7.
>>>鉴<<<
*后的绝杀技了,送去鉴定。但据说目前只有武汉地质大学鉴定中心和北京的国检中心给出证书,当然不排除还有别的权威机构出证书的。
绿松石作假(喂药)方式
给绿松石喂药,一般有注胶和微沁两种方式。小编在这里多说两句,可能有的朋友对于注胶还不太了解。为什么有的松石会注胶呢,那是因为不法商贩为追求暴利,将粗陶型甚至石膏型松石通过高温高压处理,将胶质物注入,*后呈现出更硬更有光泽的“人造绿松石”。这类注胶的松石成本每克仅有5元左右,但却黑心地以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价格出售。
而大部分的微沁产品是针对瓷胎型绿松石来加工的。有些瓷胎型松石加工起来易碎,或松石表面较瓷釉型不是特别光滑。针对这一类松石,有些商贩对其进行微沁处理,简而言之就是将高浓度的胶附在松石表面一层,类似于给松石加了一层透明的胶水保护罩,让其更坚硬更有光泽和质感。
针对这样的行为,如果商贩主动承认而且消费者也喜欢(外貌确实更加好看),购买来玩也无可厚非;如果奸商以微沁作为高瓷产品来出售,那就是大大的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