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很复杂,到处充满了诈骗,一点都不纯洁。小羽毛翡翠曾经听朋友这样说过,当然自己现在也这样认为。平时,我们哪怕去买件衣服、或者是去买菜,都会踩到各种雷区和误区。像翡翠玉石这样的珠宝,就更不用说了,稍微不注意,就踩到地雷,所以,小羽毛翡翠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6条买玉会遇到的误区,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以后能远离这些误区哦!
一、和田玉越白越好
对于和田玉,不知道大家了解的有多少:
和田玉的品种很多,颜色也很多,而我们常说的和田玉,是指其中的和田白玉,这是和田玉中*有代表性的一种玉。很多人在挑选和田玉的时候认为,越白的和田玉越好,甚至还有人看到白色的玉就当成是和田玉。
常见的和田玉的白度一般分为3级,其中1级白度的和田玉没有杂色,呈现正白色;1.5级白度的和田玉颜色稍显暗沉,偏黄;2级白度的和田玉颜色暗沉更为严重些,整体偏青。此外,还有高白和脂白的说法,所谓高白就是比1级白还要正的白色,无论在光线强还是弱的地方看都不会发生偏色,而脂白则是在1级白的基础上多了肉质的温润感。
很多人觉得白度越高,颜色就越正,和田玉的品质自然就越好,其实和田玉的白度跟玉的品质并不是**的关系,玉料的肉质、油润度,皮色、瑕疵等都对品质产生着影响。
而影响和田玉白度的要素很多,产地、厚度、光线、料子紧实程度跟和田玉内的石质含量都会影响和田玉的颜色。玉料越薄,光线越强,料子越松,石质含量越高,看起来颜色就会越白,像青海料、俄料、巴基斯坦玉,论白度的话一个个都不输和田玉,可价值却远远比不上和田玉。
二、翡翠的年份越老越好
我们通常会说:翡翠种越老越好,但是种老的翡翠年份就老吗?小羽毛翡翠肯定的告诉你:不是的。
历史悠久的玉石非常有收藏价值,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古董,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而我国使用玉石的的历史也非常久远,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人们就有意识用漂亮的石头装饰自己,揭开了我国玉文化的序幕,而如今市场上这些有着千**历史的玉石通常也都价值不菲。我国玉文化历史久远这事并不假,不过小编无意中看到居然有人出售所谓的“战国翡翠”、“汉代翡翠”。
翡翠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到了清朝逐渐盛行起来,尤其是经过“带货王”慈禧太后的“宠幸”,翡翠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在明朝之前国内根本看不到翡翠的身影,那些年代过于久远的翡翠毫无疑问肯定是假货。
那是不是翡翠年份越老越好呢?抛开“战国翡翠”那样的笑话,清朝翡翠跟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翡翠相比,种水并没有如今翡翠好,那时候的翡翠更看重颜色,而且因为保养和收藏不当,大部分清朝老翡翠都明显受损,就美观度而言肯定不及如今的翡翠,加上古董行业的水也深,如果不是对这方面了解非常深入和喜爱的话,小羽毛翡翠并不建议入手老翡翠。
三、带皮的籽料才是好玉
这条误区常见于和田玉的挑选过程,有人觉得,带皮的籽料才是真正的上等和田玉。相比于没有皮的玉料来说,带皮籽料可以用于俏色雕刻,雕刻师发挥的空间更大,*终的成品美观性更强;而且带皮籽料更容易用于辨别和田玉的真假,所以行内也有“籽料去了皮,神仙认不得”的说法。
其实归根结底,和田玉的皮色只是玉在形成过程中的一层“外衣”,虽然是点睛之笔,但无论衣服多漂亮,我们更需要看重的还是本质的内在品质,不要盲目为了追求“皮”而忽略“玉”的本质。
四、“玉不琢不成器”
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玉不琢,不成器”。好的雕刻工艺对玉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有些甚至能起死回生——一块不起眼的玉经过巧手雕刻,价格能翻好多倍。可同时,玉石界也有行话叫“无绺不遮花”,意思就是没有瑕疵的话是不会在这个地方雕上花纹的,一般一块好料子,匠人会尽量少动刀,以*大程度地保留更多的料子。
买玉石产品的时候,雕刻工艺确实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价值,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雕工很可能是为了掩盖玉石本身的瑕疵,所以要辩证地看待雕刻这件事。
五、地摊能捡漏
地摊上的玉石饰品价格往往非常低,这让许多人心动不已,抱着“捡漏”的心态去地摊上买,在地摊上能捡到大漏的几率不亚于买彩票中奖,尤其是各大景区的所谓“成本价玉石地摊”,99.9%的概率你捡的不是漏,而是一枚大药(即买玉石受骗)。